激光除锈的“核心主力”:MOPA 激光器全解析

顿磊
2025-09-08

激光器是所有激光设备的“心脏”,它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激光打标、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除锈等多个行业的兴起。今天我们就来拆解激光除锈领域的关键部件 —— 脉冲型光纤激光 MOPA 激光器。

目前主流的激光除锈机分两类:连续型光纤激光(简称“连续激光”)和脉冲型光纤激光(简称 “脉冲激光”)。其中脉冲激光又分调 Q 激光和 MOPA 激光,而 MOPA 激光器在激光除锈中用得最多,堪称这一领域的 “核心主力”。对它研究得越深入,越能推动激光除锈技术的升级。

MOPA 光纤激光器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单谐振腔、光束组合、主振荡功率放大器(简称 “MOPA 结构”)。其中 MOPA 结构特别适合除锈 —— 它能灵活调整脉冲宽度(简称 “脉宽”)和重复频率(简称 “频率”),输出高性能脉冲激光,因此成了激光除锈领域的 “主角”。

20250828

一、MOPA 激光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MOPA 激光器主要由电路系统和光路系统两部分构成,工作过程可拆解为 “种子光生成→能量放大→最终输出” 三步:

1. 生成“原始激光雏形”(种子光)

主振荡器(MO)是一个高性能的 “种子源半导体激光器”,它会通过脉冲调制生成参数可调的 “种子信号光”(相当于激光的 “原始雏形”)。这里的核心控制是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相当于激光器的 “大脑”,它会输出参数可调的脉冲电流信号,通过驱动电路控制种子源,完成种子光的初始调整。

2.补充能量(生成泵浦光)

泵浦源驱动电路收到FPGA 的指令后,会启动泵浦源,产生 “泵浦光”(相当于给激光 “补充能量” 的光)。

3.放大并输出激光

种子光和泵浦光会通过“合束器” 合并,一起注入二级光放大模块里的 “掺镱双包层光纤(YDDCF)”。这个过程中,光纤里的镱离子(Yb³⁺)会吸收泵浦光的能量,变成 “高能量状态”(专业上叫 “粒子数反转分布”);接着通过 “行波放大” 和 “受激辐射” 的物理原理,种子光会在二级光放大模块里 “吸收能量”,实现高功率增强,最终输出高功率的纳秒级脉冲激光。

不过要注意:峰值功率提升后,放大的脉冲信号可能会因为“增益钳制效应”(一种限制能量过度集中的物理现象),导致脉宽变窄。所以实际应用中,常常用 “多级放大结构” 进一步提升输出功率和增益效率。


二、MOPA 激光器的电路系统

MOPA 激光器的电路系统(如图 1 所示),核心部件包括 FPGA 主控板、泵浦源、种子源、驱动电路板和放大器,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FPGA 主控板会生成 “波形、脉宽(5~200 纳秒)、重复频率(30~900 千赫兹)” 都能调的脉冲电信号,驱动种子源输出参数可调的毫瓦级(mW 级,功率较小)原始种子光脉冲。

这个原始种子光脉冲会经过“隔离器”(防止光反向干扰的部件),输入到由 “预放大器 + 主放大器” 组成的二级光放大模块;最后通过带 “准直功能”(让激光束更集中)的光隔离器,输出高能量的短脉冲激光。

实际应用中,种子光的放大效果很好—— 放大后的光谱里,没有明显的 ASE(放大自发辐射)、SRS(受激拉曼散射)等 “非线性效应”(会干扰激光质量的现象)。另外,通过优化有源光纤的弯曲半径、形状和光路结构,激光的光束质量和 “抗高反能力”(抵抗材料反射光干扰的能力)都明显提升,完全能满足工业材料激光加工的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