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光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第一步—— 激光反射,虽常被人忽略,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激光除锈技术的应用效果。无论是工业加工还是文物保护领域,深入了解激光反射的特性与规律,都对提升激光除锈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除锈中,遵守能量守恒原则,激光总能量=反射+吸收+衍射,当激光入射到材料工作表面时,光的反射率先于吸收发生,而材料的反射率并非固定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测量方式来看,材料反射率既可以通过测量电阻率求得,也能采用直接测反射率的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适用场景,为不同研究和应用需求提供了灵活的测量选择。

波长是影响反射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材料的反射率会随着入射波长的变化而改变。以几种常见金属材料为例,在短波长区域,它们的反射率普遍较低;而进入长波长区域,尤其是当激光波长大于 2μm 时,反射率均能达到 80% 以上,其中 CO₂激光(波长 10.6μm)照射下,金属材料的反射率更是超过 90%。这一特性为激光器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 从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耦合效率角度考虑,短波长激光器具有明显优势,这也使得当前对准分子激光器以及波长更短的自由电子激光器的研究成为行业热点。
除了波长,激光能量密度、入射角和偏振状态也会对反射率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材料反射率会逐渐下降,当材料达到熔点或沸点时,反射率更是会急剧下降,这一变化规律在激光加工等场景中需要重点关注。而在入射角和偏振状态方面,以 Cu(铜)在 20~1000℃范围内接受 CO₂激光(10.6μm)辐射的情况为例,不同偏振矢量下材料的反射率存在明显差异,两种偏振状态的反射率 Rs 和 Rp 各不相同,这表明偏振光的反射参数与入射金属表面的激光偏振矢量取向密切相关。进一步观察还能发现,Rs 在所有入射角下均保持较高水平,而 Rp 在靠近切向入射时会变得非常小,且偏振光垂直入射时的发射率 e 最大。
在激光除锈领域,激光反射的影响尤为突出,它既可能成为制约除锈效果的“拦路虎”,也能在过程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除锈效果来看,真正对除锈起作用的是被材料吸收的激光,只有入射激光被吸收,才能转化为除锈机制中所需的能量,反射的激光能量则基本被浪费。因此,在激光除锈过程中,减少光的反射至关重要,这能让激光吸收后产生的各种有益于清洗的光转化过程得到充分利用,进而提高清洗效果。然而,不同材料对激光的反射率差异较大,部分材料的激光反射率甚至能达到或超过 50%,这给激光除锈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完全避免激光反射、实现激光的完全吸收在实际清洗过程中是无法做到的,而且这些反射光也并非毫无用处。由于激光作用的材料不同,会导致反射光的散射情况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反射光,研究人员能够判断除锈过程中材料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基于这一原理,检测反射光可用于除锈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该技术对于精细除锈和大型应用场景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将这一技术付诸实践,他们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受污染的砂岩和中世纪彩色玻璃的清洗过程进行控制。在除锈过程中,该技术不仅能实时监测清洗进度,还能准确确定材料的元素成分和污染成分,为艺术品清洗提供了关键信息,有效避免了因清洗不彻底或过度清洗对艺术品造成的损害,为激光反射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树立了典范。
激光反射作为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础环节,其复杂的特性和多样的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随着激光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对激光反射的认知将不断深化,未来也必将有更多基于激光反射特性的创新应用涌现,为激光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